查看原文
其他

鉴书堂 |《城市的胜利》

郑德高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郑德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中规院上海分院院长


城市的胜利与规划的反思


哈佛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所著《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是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很多人都读过。当你合上这本书,除了知道作者对城市的特别欣赏外,想要总结一组有逻辑的观点,想要说清楚哪些观点对我们现行规划理论有反思作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城市的胜利》英文版和中文版封面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其写作风格借鉴了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阐述作者观点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许多生活感悟,博大精深而又生动鲜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城市需要多样性,《城市的胜利》则表达了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高密度的城市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能够带来创新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等一系列观点。全书通过经济学的思维、大量的实践案例,以及有点漫谈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城市生存、繁荣和衰败的因果。全书共分为10章。


  • 序言:城市胜利了吗?

  • 引言:我们的城市人群

  • 第一章:他们在班加罗尔制造的是什么?

  • 第二章:城市为什么会衰落?

  • 第三章:贫民窟有何好处?

  • 第四章:居住环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 第五章:伦敦是一个奢侈的度假胜地吗?

  • 第六章:摩天大楼有什么好处?

  • 第七章:为什么平面扩张会大行其道?

  • 第八章: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 第九章:城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 结语: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


在作者散布于全书的诸多观点中,主要有以下五个核心观点特别值得思考和借鉴:1)人的集聚与相互接近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减弱;2)衰败的城市多是供大于求,依靠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并不能促进城市复兴;3)更有效的扶贫方式是帮助贫困人口,而非帮扶贫困地区;4)纽约、伦敦等大城市成功的关键是生活质量与生活需求之间的高匹配度;5)城市应该高密度发展而非平面式扩张。对于这几个核心观点,作者在全书的很多章节中都有所涉及,一些观点也能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得到佐证。


观点1:人的集聚与相互接近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减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尽管远距离的交流成本已经下降,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高的人口密度和亲近的需求变得更有价值。印度班加罗尔在工业时代并不是一个辉煌的城市,直到现在也没有大量的工业,但是通过人才的不断集聚和相互学习,班加罗尔在新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创造成功奇迹的城市。


印度班加罗尔


大量潜在的雇主吸引了雇员,同时大量潜在的雇员也吸引了雇主,彼此形成良性循环。最近中国的深圳、杭州等城市也成为新一轮最吸引大学生和创业人口的城市。这一点在杭州创新环境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创新人才希望在5km的交流圈内集聚、交流和活动;深圳2017年成为中国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人才的集聚、创新的发展、相互的学习,帮助城市在知识文化经济主导的城市化第三次浪潮中越来越容易取得成功(参见笔者之前推荐的《浮现的世界:21世纪的城市和区域》)。


观点2:衰落的城市很难通过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得到转型


作者认为,一些正在衰落的城市——比如美国的底特律——试图通过建设大型工程项目来重现城市的辉煌,这是十分错误的。建设是成功城市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决定一座城市成功的是城市中的人,而不是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和旗舰项目只能更多地增加供给,而衰落城市一般是供大于求,因此这种方法基本是无效的,反而应该主动收缩城市。如何转变城市的衰落态势?与成功城市之间建立便捷的联系是寻求转变的一种方法。一些城市的做法是建设高速铁路,比如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通过建设通往伦敦的高铁来实现城市复兴。此外,通过文化复兴和减税来促进城市的复兴也是一种方法,比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当然,需要认识到文化复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难立竿见影出效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主动收缩城市,比如,德国莱比锡通过炸掉一些无人使用的建筑来实现城市复兴,这是一种比较贴合实际且有效的政策。中国东北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人口收缩,如何振兴,如何吸引人口和产业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成功复兴不是那么容易,但如何避免一些错误的政策是可以借鉴的。


西班牙毕尔巴鄂


观点3:帮扶贫困人口比帮扶贫困地区更有效,这也涉及如何看待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


作者首先承认贫民窟有其存在的价值,对那些刚进入城市的人来说尤其如此。简单地消除贫民窟,阻止贫民使用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的做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浪费的,也是错误的。当然,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不得不面对所谓的“福利陷阱”,即当有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贫民窟时,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贫民涌向贫民窟,这就是其发展悖论,经济学称之为“福利陷阱”。中国虽然不存在拉美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但有城中村,这经常是农民最初进入城市、摆脱贫困第一步的重要空间载体,所以不是简单地一拆了之能解决的,类似的观点也可参见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当然作者也承认,过度的人口集聚也会带来城市病,需要尽量消除人口密集所带来的弊端,但如何避免,作者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落脚城市

道格·桑德斯 著

陈信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2


观点4:更好生活质量与更高生活需求的匹配度是城市成功的关键


作者系统总结了伦敦、纽约等城市的成功有赖于几个方面,包括对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长达几个世纪的投资,巨大的规模经济,更细致的劳动分工,更好的美食,更高的婚姻匹配度等,这些都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并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创新。而且,大城市的居民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更多的快乐。快乐是评价城市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人们选择一座城市,主要是在收入、物价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权衡。过去人们关注收入和物价之间的平衡,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活质量。比如在纽约,薪水和物价都相对较高,净收入并不是最高,但人们更愿意在纽约居住,其实决定因素是那种有更多选择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这给我们的城市有所启示,即便当城市面临财政困难的时候,也不要轻易降低安全、教育等标准,这些都是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人们变得富裕之后,会根据生活方式来选择城市,一些消费型城市也因此而崛起。洛杉矶、伦敦、旧金山、巴黎等这些城市,正是因为消费的多样性,才能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眼中最宜居宜业的城市。


观点5:城市应该向高密度发展而不是平面式扩张


1880年代纽约出现了摩天大楼,1916年,为了反对纽约建筑过度向高空拓展,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区划条例》(1916 Zoning Ordinance)。但这部条例只是放慢了纽约建造摩天大楼的步伐,而非阻止。1960年,纽约颁布的新的《区划条例》大大加强了对建筑的限制,地块细分包含了13种不同种类的居住区、12种不同的工业区,不少于41种商业区,同时要求对更多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这大大加速了纽约向郊区的发展。作者也批判了美国著名作家简·雅各布斯不喜欢高层建筑的观点,认为由于其一直是生活在低层化的社区,较多关注了多样化的、连续的传统街道所带来的好处,但忽略了高层建筑也能保障多样化的生活品质。作者认为,限制开发的代价是受到保护的区域只能更加昂贵,更具有排斥性,只能促进房价的不断上涨;比如巴黎,中心城区的过多保护和低层化只能让城市成为贵族的集聚地,这也是规划学术界经常提及的“绅士化”。


作者认为高密度的城市是一种比郊区化更加绿色的空间形态。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作者也住在郊区(主要是政府出台一系列的包括税收模式、免费的高速公路、小孩教育等更有利于郊区的城市政策),但作者认为美国郊区化模式十分不妥,郊区带来城市交通出行更长、碳排放更多,是一种特别不绿色的生活方式。作者也对《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进行了批判,那种生活在绿色草坪包围的郊区模式是最大化的一种环境损害,因为郊区生活去哪里都要严重依赖小汽车,造成了更多的碳排放,燃烧了更多的森林和石油。目前美国正在走向瓦尔登湖的生活方式,霍华德和奥姆斯特德(波士顿绿色项链的设计者,后来设计芝加哥郊区河滨镇设计)倡导的田园生活在美国变成了一种生态噩梦。作者建议,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请远离它。


城市规划相对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视角,会综合权衡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等更多学科来分析和解读城市和城市的发展。纵观整本书,作者更多地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归纳城市成功的路径:新加坡和香港打造经济自由化和法治化的桥头堡;波士顿、米兰在教育上的投入,带动其他领域的持续回报;东京在政治、经济、商业、娱乐业的不断集聚形成全球重要的高密度发展的代表城市;温哥华发展成为全球最适宜居住和消费城市的典范;芝加哥、亚特兰大以及阳光地带的休斯敦和迈阿密等通过合适的密度、合理的成本成为快速增长的城市,等等。作者借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来总结城市——成功的城市都是相似的,衰败的城市各有各的不幸。可以看到,成功的城市也许各自的资源和途径不同,但是共通的是通过城市吸引各行各业的精英,并让他们在城市通力合作。


作者呼吁:要给城市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消除对城市的偏见,重视全球化与城市移民,重视人力资本,帮助贫困人口,重视消费城市的崛起,减少碳排放,重视真正的绿色城市。这些建议尽管更多地是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但对我们研究城市规划理论和制定城市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延伸阅读

鉴书堂 | 《牛津手册:城市经济学与规划》

鉴书堂 | 《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

鉴书堂 | 《城市笔记》

鉴书堂 | 《大规划灾难》

鉴书堂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鉴书堂 | 《浮现的世界:21世纪的城市和区域》

鉴书堂 |《尺度——增长、创新、可持续性的普遍规律,以及有机体、城市、经济和公司的生命步伐》

鉴书堂 | 《都市发展:制定计划的逻辑》

鉴书堂 | 《规划顺应复杂:公共政策的协作理性简介》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